分叉币、山寨币、竞争币是什么
2018-06-12 信源 / 网络
本则消息未经严格核实,也不代表本网站观点
当你打开虚拟币交易界面时,会不会有种眼花缭乱之感,感叹怎么有这么多币种,除了耳熟能详的BTC,还有长得很像的BCH,还有一个UBTC;看了ETH还有个ETC,可能心里还会吐槽这些币种的创始人怎么都这么没创意。不过,这跟有创意没创意可没关系,因为上面说到的那些长得很像的币种,人家前世可是一家人,什么意思?且听我慢慢分解。
先说说分叉币
BCH(比特币现金)、BCW(比特币奇迹)这些比特系的都被称为比特币老大哥的分叉币。ETH(以太坊)和ETC(以太经典)也是分叉后才会变成两支的。那么这些虚拟币为什么会有分叉币呢?
说比特币的分叉,我们还得追溯到区块链的分叉上。
区块链分叉是怎么产生的呢?这还要从区块链最开始的设计说起。区块链记录了比特币的一笔一笔的交易,而区块链里的区块就是用来记录这些交易信息的存储空间,比特币是每十分钟产生一个区块,目前区块的大小是1M,1M=1024KB=1048576字节,而一笔交易是250字节甚至更多,那么一个区块包含的交易总数为1048576÷250=4194.3笔,比特币一个区块的确认时间是10分钟,那么一个区块每秒能处理的交易数为4194.3÷600≈7个。试想一下,如果现在几十亿人使用的支付宝每秒只能接受7笔交易,还能满足需求吗?那么比特币是固定死了必须是1M的大小吗?并不是。比特币最初区块大小是32M,最开始中本聪并没有限制区块大小,但是当初使用的人少,每个区块大小只有几KB的大小,为了避免浪费计算资源,同时为了避免DDOS攻击,以保证比特币系统的安全运行,中本聪一拍脑袋将区块大小限制为1M,以当时的比特币交易量来说,这1MB的空间绰绰有余。但现在十年的时间过去了,使用比特币的人越来越多,1M的区块大小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,现在由于比特币区块大小的限制,导致比特币网络中积压了过多的交易,使得交易确认异常缓慢,最慢的情况下,你给你的朋友转账一笔比特币,他可能在三天后才收到你的转账,此时,你要么等待,要么支付更高的交易费用,当然,即使你支付更高的交易费用后,依然需要等待。
那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?打个比方:一条道路的交通开始拥堵起来了,每个开车经过这里的市民怨声载道,政府决定要改造这条道路,有A、B两个计划,A计划是临时拓宽道路,哪最堵,就再修一条辅道出来,用这种方式能够较快缓解交通压力;B计划呢,就要费劲点了,重新择址,再经过科学的规划,修一个四通八达立体交通枢纽,彻底解决这个交通问题。
比特币的交易就是这条拥堵的道路,而AB两个计划被称为分叉,A是软分叉,B是硬分叉。那么现在大家通过这个类比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后,我们再来分别说说这个软硬分叉。
软分叉更像是哪坏了修哪,哪个区块拥堵严重,我就去修复这个区块,提高它的容量,但是治标不治本,只能解决一时的难处;硬分叉就是重新升级比特币系统,将区块链的容量彻底改变,而缺点呢,就是会不兼容现有的比特币系统,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大家做出选择,到底用哪个系统。但是人们产生分歧了,有人要沿用以前的系统,有人想用后面出现的系统,鉴于虚拟币和区块链本身没有权威机构管理,那也就没有统一的规定了,有人选前者,有人支持后者。
这种分叉有什么影响呢?我们再来看一次比较成功的分叉。2016年7月,以太坊的开发团队通过修改以太坊软件的代码,在192000区块,强行把THE DAO及其子DAO的所有资金全部转到一个特定的退款合约地址从而“夺回”黑客控制的DAO合约的以太币。之后就形成乐两条链了,一条是ETC,一条就是新的分叉链ETH,以太坊成功硬分叉了。但是硬分叉面对的问题也很严峻,最直接的就是硬分叉对于币价的影响,是涨是跌,前景如何?而这个问题在以太坊身上也有很明确的表现,在经历硬分叉之后,币价确实在最初非常低迷,但是现目前来看,ETH早已走出阴霾,币价还不断创出新高,有了这个珠玉在前,比特币的分叉也变得积极又大胆了,BCH还未上市,就已经有人开出2000的价格,在看现在的市场,BCH已经向着万元大关积极前行了
山寨币
总归一句,这些虚拟货币的价格是市场赋予的,只要有人觉得它有价值,就可以进行买卖投资。而正是因为如此,市场上又多了很多莫名其妙的“山寨币”。
顾名思义,山寨币就是抄嘛,因为比特币代码开源公开,有些投机取巧取巧者就一比特币代码为模板,对它的底层技术区块链进行了一些修改,形成虽然相似但是又不完全相同的新的区块链资产,但是因为创始人技术薄弱,缺少技术维护,市场推广也乏力,并不被人认可,比如狗狗币、无限币、夸克币等;还有一些传销的骗局也层出不穷,比如之前破获的“亚欧币”“五行币”“维卡币”传销案。
竞争币
不过其中不乏有技术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团队开发出来的币种,而这种币呢,我们将其称为竞争币,比如莱特币,以太坊等,而这些币种现在的价格也让一开始不看好的人,望洋兴叹。